海量新知
5 9 1 5 1 5 8

“民国船王”卢作孚:愿人人皆为园艺家,把世界建成花园一样

财经快报 | 2022/08/23 09:45:45

卢作孚被今人所识,多源于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曾在10天的时间里,动员所有水上运输工具,冒着德军的狂轰滥炸将33万多名英法士兵撤回英国,由此为日后反攻保存了基本的军事力量,史称“战争史上一大奇迹”。

卢作孚/图源:维基百科

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同样只用了40天,冒着战火,将包括“永久黄”在内的中国军工业、轻重工业的最后命脉从“长江的咽喉”宜昌抢运到大后方四川,在不可能中创造了可能,为日后文化科研工业等各方面的复兴保存了珍贵的火种。

两次撤退都堪称改写历史,只是前者乃国家行为,后者则由一家民营企业主导。作为这家民营企业的掌舵人和大撤退的实际指挥者,卢作孚被赞居功至伟毫不为过。

在此之前,无背景无资金无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卢作孚于行业萧条期进入航运业,但就是这个“三无”新手竟然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才华,他开辟了嘉陵江上从重庆到合川之间的短航路线,频出创新之举,只用了10年时间,就先后并购了多家轮船公司、突破众多外国轮船公司的重围,成长为长江上游最大的轮船公司,获“船王”之称。

柳传志说,自己最佩服的近代实业家就是卢作孚;张瑞敏更因他在乱世中创办企业之成功、倾注心血参与民族救亡以及在巨富面前的淡定超然而以“高山仰止”来形容对他的心情。

不过,卢作孚其实从来就不仅是一个企业家。实际上,这位兼具理论家与实干家于一身的人,在一生中从不曾偏离社会改革的准星。青年时他致力于教育救国,中年后开辟交通业并倾力投入乡村建设,都是他用以进行社会改革的具体举措。但令人吃惊的是,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他都成绩斐然。有人称他“近似完人”,也许这是对他最准确的评价。

从教育到实业的“小学博士”

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一个小商贩家庭,因为家贫只上了8年学,因而在后来自称“小学博士”。但他自学功力了得,曾一边自学一边开办补习班,甚至能自编教材,在21岁时出版了《应用数题新解》。凭借远见卓识和一腔热血,青年卢作孚参加革命运动,后又为唤醒民众任职于报社,从记者做到社长兼总编辑,为扭转时局而呐喊奔走。

这一时期,卢作孚坚信“教育救国”,并为此切实践行。他曾于1921年得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推行以民众为中心的通俗教育与新教育试验,在四川颇有些影响力。可惜这次尝试因四川军阀混战中途夭折。1924年他又获邀到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说是教育馆,最初只是公园的一角,周围脏且乱。但在卢作孚的操持下,这里神奇般地一天一变,建成后的通俗教育馆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厅、游艺场和动物园,一时间成为科学、文化、艺术和游览中心,迅速爆红。但次年川军内战再次爆发,该次尝试也被迫放弃。

这一年,卢作孚32岁。两次受挫,他已清楚地知道,“纷乱的政治靠不住,靠军人办教育,也无法建立稳固的基础。”

彼时,在距离成都近两千公里的南通,状元张謇的大生集团已进入衰退期,但其创建的地方自治经济体依然璀璨。在早前前往江苏考察时,卢作孚曾拜访张謇,深受启发与鼓舞,由此生出“实业救国”的念头。仔细思索之后,他认为,交通运输业是“各业之母”,及至参考四川以长江为核心通道的实际情况,决定从航运业着手。

民生轮/图源:民生集团官网

其实那并不是一个入局的好时机。正逢长江上游航运萧条,一些华商轮船公司陆续倒闭,这为卢作孚原本就艰难的初期募资制造了更大的困难。但最终他还是勉强买来一艘铁壳小船,取名“民生”。1926年6月初,“民生”轮由上海出发,逆流而上启动试航,途中险象环生,但终安然抵达重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也是从这一天起,卢作孚由教育工作者转身为企业创始人。

后人皆望文生义,以为“民生”取自“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但卢作孚后来解释说这并非全部。其深层之义为:以我中华全体国民之生生不息为其根本所归。这决定了民生自创业伊始,便背负着极强的使命感而行。

在夹缝中成长壮大

初创的民生几乎没有一处可与同行匹敌,但卢作孚以其一贯的创新和试验思维,开辟了重庆到合川之间的定期客运短航航线,这在之前还从没有人尝试过。因该航线大大方便了乘客,开航伊始,民生轮便班班客满。

当时的卢作孚口袋空瘪,但思路丰盈。他先是以经理负责制取代了业内普遍采用的买办制,解决了权责统一的问题。同时秉承“一切为了顾客”的理念,大力打造服务这项核心竞争力。民生轮不但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禁止向旅客索要小费,而且运价稳定,全员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都兼服务工作,个个热情周到,就连卢作孚也亲自上船接待乘客。

此后,为实现航线当日对开以及应对冬日枯水期,民生又相继新增了浅水小轮“民用”以及客货船“民望”。处于军阀夹缝中的卢作孚还设计赢得合川峡防局局长一职,为民生获取了几条航线的专营权和大宗货物的统一装运权,民生优势由此大增。但尽管如此,实力雄厚的外国轮船公司依然是川江航线上的霸主,众多华商轮船公司备受欺压,苦不堪言。既然凭一己之力难以抗衡,何不将力量汇集起来?于是,1930年,卢作孚提出“化零为整”,开始以收购方式整合民族航运业,以期将众人拧成一股绳,从外国轮船公司手上夺回川江航线的主导权。

并购过程以号召、动员、说服为主,条件优厚:凡有公司愿意出售轮船,民生不论船况好坏一律作价收购;凡愿意将公司并入民生的,民生接收其所有职员,量才录用。不到一年,原定计划就顺利完成。随后,卢作孚又以极大的价格让步将西南地区管理不善的军用货轮进行了改编收购,民生实力进一步增强。

外国轮船公司当然不会允许民生壮大。太古、怡和、日清等各大公司展开浑身解数,争相亏本压价,甚至发起免费乘船活动,誓让民生消失。对待这场实力悬殊的竞争,卢作孚并没有采取跟随策略,而是在将运营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将宾至如归演绎到极致,尤其是民生对乘客的尊重和外国轮船形成鲜明对比,沉淀出一批忠实客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情绪高涨,重庆一带民众发起“要坐民生船,不坐外国船”的行动,工商业者也纷纷把货物交给民生运输,这为民生带来了极大的支持。公司内部,员工自愿减薪缓薪,誓与公司共度时艰。

万众一心之外,卢作孚早期为民生铺垫的综合实力也在此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民生诞生伊始,卢作孚就极其注重产业链发展和综合投资,先后创建了民生机器厂和宜昌船厂,并参与投资上海造船厂的技术研发项目、煤矿公司、钢铁厂等航运上下游产业。在进出口贸易、纺织业、银行、文化产业等方面也均有投资。在残酷的竞争中,这为民生提供了稳定的底盘。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创立10年的民生已彻底立住了脚,先后合并包括两家外国轮船公司在内的17家轮船公司,发展到46艘轮船,开辟了9条航线,承担长江上游70%航运业务,成为我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民营企业。

管理的力量

或许源于广泛的涉猎,或许源于天赋,在企业管理上,卢作孚思维前瞻,能力突出。而民生公司股权分散,且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为卢作孚贯彻自己的管理理念提供了制度基础。

在卢作孚看来,技术和管理格外重要,同时他还非常注重选人用人及企业文化。民生公司是最早安装无线电的华商轮船公司,而且始终在尽力买好船。民生选才严格,普通员工不但要择优聘用,而且要先培训后上岗;高级人才则要从社会上猎取,即“大才过找,小才过考”。鲜少有人知道,后来广受推崇的丰田管理理念,正是学自卢作孚。

直到今天,“并购容易整合难”都是企业家的共识,但卢作孚自有解决之道。在并购了一系列轮船公司后,他先是建立了“四统制”,即人、财、燃料均由公司统一管理,驾驶归船长统一指挥,以便杜绝管理纰漏,同时,他还将客户第一的文化落实到每一条船、每一个人、每一个关键动作,包括对茶房如何敬茶、添饭都有严格规定,做到管理标准化。完备的制度辅以严格的培训,民生旗下轮船无不做到了精细管理,很多之前亏损的公司被兼并后很快就扭亏为盈。

尤为值得强调的是,早在抗战爆发前,为应对长江上游每年的枯水期,卢作孚已经发明了“三段航行法”。就是把重庆到宜昌之间的航段分为三段,根据每段的不同水位、流速、地形调配适于该段航行的轮船,分段运输,分段转运。实在无法船运的地段,则由陆路转运来衔接。这种方法看似麻烦,成本也高,但能保证枯水期不停航,是中国航运史上的一大创造。

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中,正是这种方法发挥了奇效。

按照当时轮船的日常运力,至少要一年才能完成转移。但卢作孚采用分段航行法,除极其重要、装卸困难的设备直接运输到重庆,其他物资都在中途站点卸下后再转运,由此大大加快了船只周转。加之“没有停顿一个日子,或枉费一个钟点”,以及紧急征调了850余只民间木船,抢运才得以成功完成。事后统计,民生公司在这40天中的运量居然与前一年全年持平!

而且,即便在当时无比慌乱的情况下,卢作孚仍沉静有余,在妥善安排转运计划的同时,他还不忘提醒各个单位,运出去的机器设备必须注意配套,以免运到后方无法使用,以及务必提前拟定万一不能如期撤退该抛弃哪些东西。这段时间前后,他身先士卒,前后在武汉坚守了近一年时间。

乡村实验

十余年创业,即便如此轰轰烈烈,也并非卢作孚的全部。实际上,继1924年在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后,1927年起,卢作孚就在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展开乡村建设,可视为其社会改革试验的续曲,目的是“赶快将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

和企业管理一样,对于乡村现代化,卢作孚同样思路明确。

1937年时任四川建设厅厅长的卢作孚视察北碚/图源:维基百科

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成立了天府矿业公司、三峡染织工厂及一众其他工厂。前者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提供了45%的供煤量,后者则是四川第一个机械织布厂;他以交通建设为先行,组织修建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制造中国第一个火车头;他以乡村城镇化为带动,架设乡村电话线和三峡地区电话网,组织“嘉陵江运动会”,修建地方医院、动物园、植物园以及中国最早的温泉公园,且以青岛为蓝图建设街心花园,拓宽道路,广植花草树木,改善生态环境;他以文化教育为重点,创办中国西部科学院、兼善中学、北碚图书馆、嘉陵江日报……

曾经,通俗教育馆位于公园一隅,如今,北碚也同样不大。这里最早只是一个集市,地瘠民贫,人烟稀少。但在卢作孚的“折腾”下,北碚三年闻名全川,四年闻名全国,抗战时期已俨然颇具花园城市的雏形,名动天下。彼时,这里聚集了18所科学团体和教育机关,名人汇聚,成为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地,亦是当时中国绝无仅有的“世外桃源”。

1930年初,卢作孚在北碚《嘉陵江报》上发表长文《乡村建设》,总结:自己在北碚试验中的经验和思考。北碚模式也成为那一时期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一个。西南大学教授、卢作孚研究专家刘重认为,“北碚模式对于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接近完人

卢作孚一生,数次拒绝政府职务,但每每在危急之时勇挑重任。他所倡导的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为一体的“民生精神”,也被誉为当时“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一个典范”。

凡创过业的人都能体会创业之艰辛,而在时局动荡混乱的民国后期,艰难程度更甚千百倍。1943年,卢作孚曾写过《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实业公司》,文中说:“我草这一篇民生公司的小史,不是注视它如何成功,而是注视它如何艰难困苦,这一桩事业从降生起直到今天——也许直到无穷的未来——没有一天不在艰难困苦当中。我亲切地经历过,再亲切地写下来,应该有如何沉痛的感觉。”

但在实际经营中,卢作孚又总是积极向上的。其孙女卢晓蓉对祖父的印象是“遇到困难不是退缩和消沉,而是想办法解决”。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成功企业家一样,卢作孚在公司经营中策略灵活,但他注重信用,信守承诺。“卢作孚”并非他的原名,而是在从事实业后所改,“孚”即来自重庆方言“孚信用”。

身为民生的最高领导且几次身兼政府“大官”,卢作孚却平等待人,坚持深入一线。工作时他和员工一样,着统一工服,而且喜欢在深夜时亲自到江边码头去检查装货情况,就地解决装卸工人和船员的困难和问题。早期卢作孚在民生甚至没有股权,后来是其他人凑了一笔钱给他,才使他成为“小小的股东”,股份占比仅为0.5‰,但实际上他也从来没领取过分红,而且还将兼职收入一并捐给了科学、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等。

在工作上,卢作孚是无比勤勉的。他曾亲口说:“我从早上七点半迈进公司的大门,一直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够回家。”在学习上也亦然。早年间他曾为看英文版数学书自学英语,后来为直接掌握国际政治经济的一手资料,再次启动英语学习,于万忙中从不间断。到抗日战争胜利不久,他已读完厚厚两卷邱吉尔的《大战回忆录》和全卷艾森豪威尔的《回忆录》。

抗战胜利后,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在官僚资本的压制下,依然坚持发展,并依靠贴心的服务质量,将航线从长江延伸到中国沿海,包括中国台湾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到1950年,民生已拥有客货轮船140多艘,独资或合资创建了70多个企业和附属设施。

1952年,一代“船王”辞世,遗物所书:“愿人人皆为园艺家,把世界建成花园一样。”

【附:卢作孚生平】

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一个普通的小商贩家庭;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其后任教于合川中学,再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于1919年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

1921年,任沪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积极开展通俗教育活动,夭折后又于1924年,应军阀杨森之邀,到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

1926年,创立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启航运之路,次年兼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对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至1935年,统一长江上游航运,1937年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被誉为“中国船王”;

1938年,指挥“宜昌大撤退”;

1947年,民生公司因内战陷入困境,1950年,顺利回京,民生公司滞留在港的二十余艘江海轮和物资,以及价值二千万美元的财产全部返回大陆;

1952年2月8日,于重庆去世。

参考资料:

《卢作孚——一个不能忘却的人》,佳艺博览;

《民国船王卢作孚》,《商道》杂志;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新星出版社;

《以国家现代化为己任:卢作孚——读卢晓蓉<逆水行舟——卢作孚长孙女回忆录>》,豆瓣读书;

《回忆半儒半佛卢作孚:以个体的卑微同时代抗争》,《中国企业家》杂志;

《“北碚之父”卢作孚的乡村试验,能给现在的乡村建设什么启示?》,乡村建设研究;

《“小学博士”卢作孚》,中华读书报。

更多相关内容

更多相关内容

猿巴巴_商业服务平台精选

更多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