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新知
5 9 1 5 1 5 8

积极心理学—一种际遇,双重境界

财经快报 | 2022/08/19 11:25:21

每天学点新知识,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405期)

图|网侵删

作者 l Benign Hu

编辑、排版 l Benign Hu

我们知道,一直以来那些腐蚀内心的自贬式评价,并非源于我们自身,更非出于客观,不过是我们人生路上无端遭遇的众多扭曲中的一种,我们不需要它,要想不受它的影响,唯一的应对方法是将其 彻底祛除。

那么如何祛除呢? 重建认知风格,对生活事件采取积极解释。

如此,我们便可赢得自己的人生!

01

真实案例

同一际遇,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导致怎样悬殊的人生呢?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泰勒就介绍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

一对双胞胎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他俩的父亲经常酗酒、吸毒,对妻子和孩子经常施加暴力,他俩度过了一个非常悲惨的童年。

长大之后,各自逃离了这个家庭。在他们30岁那年,一个从事双胞胎研究的心理学家分别拜访了他们。

他先去找了双胞胎里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结婚了,他的家庭简直复制了他的原生家庭,他酗酒、吸毒、虐待妻子和孩子。

当他清醒的时候,心理学家问他:“怎么了?你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他得知心理学家在做有关基因、成长环境的研究,就说: “你认识我父亲,你知道我经历过怎样的童年,你还想让我变成什么样的呢?”心理学家耸耸肩,又去找了双胞胎里的第二个孩子。

第二个孩子也成家生子了,他的家庭氛围让心理学家惊讶无比,安宁、和谐,充满着爱,他本人在事业上也颇有成就。

心理学家担心这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他装出来的,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去拜访他。

确实如此,这就是他现在的生活, 家庭美满,事业有成。

心理学家难以置信地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他也知道心理学家的研究内容,于是回答他: “什么为什么?你认识我父亲,知道我是怎么长大的,知道他对我们做了什么,你还想让我变成什么样呢? 你知道他对我们的伤害有多深,你还想让我变成他那样吗?”

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基因,两个孩子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诠释。

一个说,父亲如此对待我,我只能如此对待我的孩子;一个说,父亲如此对待我们,我怎么能如此对待我的孩子呢?

一个把自己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延续了家庭的悲剧; 一个把自己视为主动的创造者,创造了自己的幸福。

同一种际遇,只因解释风格不同,创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02

了解自己的诠释之道

以上案例, 如果是你,你将选择如何解释?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件组成了我们的生活之路, 诠释风格 却决定着这条路是上行的天梯,还是下行的坡道,是将我们引向幸福,还是带往地狱!

那么,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诠释风格呢?

要找出自己的诠释风格,我们可以翻开自己的日记、博客,看看我们对不好事件是怎样解释的。

如果没有写作的习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把每天发生的事情按照下面的格式记录下来,篇幅不需要很长:

首先,记录不好的事。如, 早上被人吵醒、地铁上被人踩了脚、工作中受到挫折、和同事起了争执、吃饭不合胃口⋯⋯ 尽量以客观的态度将事实说清楚,不掺杂自己的判断, 譬如和同事起争执,可以写下他(她)怎样被你触怒,却不判断说他(她)如此做对你有失公允。

然后,记录自己的想法。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想法和感觉混淆:“我觉得自己很弱势”是想法,而“我觉得难过”是感觉。

最后一部分,就要记录自己的感觉和行为, 如“我觉得很愤怒”、“我提前下班了”。记录完成之后,仔细地阅读,看看自己在面对不好事情的时候, 最多采用的解释风格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

那么,何谓乐观,何谓悲观?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悲观者和乐观者的诠释风格在 人格化、永久性和普遍性三个维度上是不同的。

就人格化来说 ,悲观者很容易将事情的失败理解为 人的失败,如工作中方案被领导退回,在悲观者看来,被退回的文案意味着个人的无能。而乐观者则会在事情和人格之间划出一道防火沟,事情进展不利吗?那我们只要想尽办法完善事情即可,事情的失利不会导致人格的贬损,自我得以始终独善其身。

自我是一个人的力量源泉,只要自我完好无损,我们就能够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直至把事情做好。

就永久性来说,乐观者认为好事是永久的,坏事是暂时的。悲观者的诠释和乐观者正好相反,他认为坏事是永久的,好事是暂时的。方案被退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自己本来就是个无能的倒霉蛋,方案顺利通过才是走了狗屎运。

这种截然不同的诠释风格,导致乐观者和悲观者的抗挫能力区别极大。若把坏事比作一个人的肚子被狠狠打了一拳,肚子感到一阵剧痛,对乐观者来说,这个疼转瞬即逝,根本不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对悲观者来说,情况则严重得多,这阵剧痛会转化为深沉的积怨,他会长时间沉湎于自怜自伤之中,难以恢复。

悲观者不仅认为坏事是永久的,他还认为坏事会 从一个领域扩展到另外一个领域,乐观者则认为坏事仅仅止步于当前领域,不会扩展到其他领域。这就体现了他们在 普遍性维度上的不同诠释风格。

对照 人格化、永久性、普遍性三个维度,来检查自己的诠释是悲观还是乐观!

03

ABCDE认知重建程序

ABCDF认知重建程序:

A:不好事件(Adversity);B:想法(Belief);C:后果(Consequence);D是反驳(Disputation ),E是激发(Excitation)。

下面是塞利格曼给出的几个如何重建认知的例子:

案例1:

不好的事情:我向朋友借了一对昂贵的耳环去参加聚会,结果耳环丢了一只。

想法:我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是朋友最心爱的耳环,却被我弄丢了,她一定会很生气,可能会因此和我绝交。

后果:我感到非常羞愧、难堪,都不敢告诉朋友这件事,只能坐在那里自怨自艾。

反驳:唉!真的很倒霉,我把朋友的耳环弄丢了。不过,她会理解这是一个意外(寻找其他可能性),我不认为她会因此恨我。因为丢了一只耳环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不公平的(以非人格化的解释代替人格化的解释)。

激发:我还是觉得很难过,但我不像以前那样觉得很羞耻或不敢见人。我想她不会因此和我绝交,所以我可以放松一下心情,再打电话跟她解释。

案例2:

不好的事:我辛辛苦苦做菜,请一群朋友来吃晚餐,但我发现有个重要客人几乎没怎么动筷子。

想法:菜很难吃,我根本不会做菜。我本想借此机会给他留下好印象,现在全落空了。他没有中途离席就已经算是给我面子了。

后果:我觉得非常失望,而且恨自己。我觉得丢脸,因此一整个晚上都在躲避他。显然,事情没有如我所想那样进行。

反驳:这真是胡说!我知道晚饭没那么难吃(寻找证据)。他可能没怎么吃,但是别人吃了很多(寻找证据)。他不爱吃我的菜有100种理由(其他可能性),他可能在节食,可能身体有点不舒服,也可能胃口很小。即使他没怎么吃,但他看上去很愉快,还说了一些笑话(证据)。如果他真的厌恶我,他就不会这么做了(其他可能性)。

激发:我不再像刚才那样生气和难堪了。如果我继续躲避他,我就真的会丧失一个认识他的机会。我可以放松自己,不要让自己无端的想象来破坏朋友间的情谊。

下面轮到我们自己时。我们可以记录几个不好的事情,回忆自己平时的消极想法,观察这些想法带来的后果,再对这些想法发动反击,尔后体会自己成功应对悲观想法后获得的激发,把这些记下来。

记住,我们在抑郁时期容易产生的扭曲认知: 放大归纳、隧道视野、否定一切;记住我们的反驳方法: 寻找正面证据,寻找其他原因,以非人格化、暂时的、特定的原因代替人格化、长期的、广泛性的原因 ,钻牛角尖的时候问一问这样想是否有用处。

如此,熟练掌握这种方法之后,就可以把它用来实战了。下一次,一旦发现自己心情抑郁或者焦虑的时候,不要听任这种情绪蔓延,问一问自己,我对自己说了些什么,努力思考如何反击扭曲想法,防止不好的事情继续恶化。

04

写在最后

决定我们是否快乐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我们看待这些事件的态度,养成反驳消极想法的习惯,我们就掌握了快乐调频的秘诀。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点亮 再看,与朋友共勉,谢谢。

图|网侵删 文字、审稿 | benign
更多精彩文章
学习| 积极心理学—乐观为成就护航
学习| 积极心理学—快乐是正和博弈
学习| 积极心理学—信念即自我实现的预言
seline="central" x="50%" y="50%" fill="#000000">

共建“心里的乌托邦”

刻意练习,成就非凡

你若喜欢,为乌托邦点个 在看 哦!

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更多相关内容

更多相关内容

猿巴巴_商业服务平台精选

更多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