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新知
5 9 1 5 1 5 8

苏式企服:产业园区如何用科技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释放动能

财经快报 | 2022/08/22 18:00:15

 

徐天舒,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主任,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教授

朱天一,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苏州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


来源 | 长江产经智库(YangtzeIDEI)

原题 | 徐天舒、朱天一:科技金融创新激活中小科创企业发展动能的苏州经验

激活中小科创企业发展动能,既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国打破全球供应链瓶颈、实现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目标的必然途径。但是大量的问卷调研表明,缺乏资金、融资难依然是困扰广大中小科创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科技金融创新探索,但 金融支持创新创业的体系尚未完善,亟待对地方上推出的适合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进行总结:。

01

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 金融扶植实体经济风险大,回报低

制造业实体经济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市场平均收益小是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一家1995年即投资苏州的外商制药企业老板调侃说,“投资建厂辛苦干了20年,后10年才有每年几百万的利润,仅仅一个‘腾笼换鸟’的厂址搬迁,就拿到了4个亿的补偿款,当初还不如将所有的钱都投在房地产上呢!”

在没有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前,房地产抵押贷款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融资额度;而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商业银行又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零售”服务的动力。以上来自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的片面认识,都导致了中小科创企业融资受阻。

(二) 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初期的特点,导致缺乏足够的信用支持

苏州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不动产抵押、担保公司或其他方担保等传统方式获贷的企业合计占比近80%。但是,抵押和担保等传统增信手段,却是造成大量以“轻资产”为特性的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障碍。

2013年一家做变色玻璃幕墙涂料的科创企业家反映,“我的涂料国内不多见,能根据日照温度适时改变大厦玻璃幕墙的采光度,大大节约大厦内照明、制冷或制热系统的能源消耗,但我真的没有什么可供抵押的资产,只有一纸化学材料配方”。

广大中小企业本身规模不大,特别是初创企业,几乎不拥有任何银行可接受的抵押品;对于有一定营业收入和研发投入占比的中小科创企业,往往也满足不了银行较为严格的审贷要求;即使在担保条件下顺利通过银行的放贷审核,2%左右的担保费率,也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 当前的征信系统多头管理,信用数据采集多渠道多口径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合理评估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而政府各部门建设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互有交叉但又互有盲点。

例如人行的征信系统有企业的负债情况,但无资产信息;地方金融办建设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收集企业的违约信息;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现移交管理职能到发改委)则提供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负面清单;能反映企业生产运营状况的水电能耗数据尚未列入企业征信系统;最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纳税和社保信息有限开放尚存在法律限制。

因此,可以说,迄今尚未建立起对优质中小科创企业的正面信用清单,这导致金融机构为中小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畏手畏脚”。

(四) 金融对产业的引领作用不够

金融机构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这种同业竞争时常处在抢新客户、撬老客户的“零和游戏中。而针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金融服务,单个金融机构又缺乏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及类金融业务的能力,导致金融对产业的引领作用不足。

一个多年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多个企业工作过的高管总结:道,“ 科创中小企业许多好的项目在种子期即要求先期融资,而在种子期无任何资产的条件下,通过股权直接融资和信贷间接融资的组合,以及多形式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融资额度。但当前金融体系尚不能完全支持这样较为综合且‘一条龙’服务的混业经营模式,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牵头。 ”

(五) 政府的财政支持缺乏持续性, 各类融资评审标准对大量中小科创企业来说依然门槛过高

近年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各类财政开支的加大,各地财政收支压力陡增,即使像苏州这种“苏南经济”模式下的“富政府”,其财政收支也处于极度“紧平衡”的状态。

因此对中小科创企业的扶持,不可能完全依赖地方财政的支持。

尽管国家已经分别开设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直接融资渠道,并且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海外上市,但相对于大量中小科创企业来说,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融资仍然是主要选项。

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到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仍然设定了较高的风险评审标准。因此亟须一个有信用的机构为有增长潜力的中小科创企业提供增信服务。

(六) 对无形价值的认定亟待金融服务创新

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就要承认科技创新的价值,承认无形资产、软科学知识的价值。但现行以实物资产作为质押或担保的传统做法,已经无法满足 科创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亟须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多方协同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将各类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纳入企业征信系统。

02

科技金融创新的苏州经验

2021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3万亿元全国第二。以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年末余额为例,在2000-2020二十年间苏州年均增长19.0%,2020年末达到3.42万亿元,明显高于同期15.4%的全国水平。

毫无疑问,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本地科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保障作用,截止2021年6月末,仅国内科创板中苏州上市企业数32家就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通过专题调研,我们发现苏州的科技金融服务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一) “工业+金融业”相互促进,营造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苏州金融业对本地工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得益于银行按照业务规模而不是行政级别来划分总分行,例如苏州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皆为总行的直属行或一级分行,为苏州获得快捷的金融支持和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这种金融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苏州2021年末拥有近千家获准的金融机构,包括62家(其中外资20家江苏省第一)大部分开展了普惠金融业务的银行分支机构,89家(其中外资27家)保险机构及代表处,294家证券期货公司,159家创业投资公司(超过全省备案机构数50%以上)等。

事实上,国内领先的工业发展也不断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苏州并推动本地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 重点打造“银行+财政”联动,发挥风险补偿资金池兜底作用

苏州各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服务中心针对企业不同的贷款主题,设计了多种由共同风险补充资金池担保的银行低息贷款产品 。

例如最受苏州中小科创企业欢迎的“苏科贷”是由省级风险补偿资金、园区风险补偿资金、银行三方合作,通过“省、区资金池+银行”的风险分担模式,对园区科创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支持的金融产品。

“苏科贷一” 为上年销售额小于5000万的中小科创企业发放最高不超过人民币30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符合条件可第二年追加贷款额500万,执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省和园区的风险补偿比例不超过80%;“苏科贷二”则将申请贷款的中小科创企业上年销售额提高到5000万至4亿之间,贷款额度上不封顶根据多方评审来确定,执行不超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20%,省和园区的风险补偿比例不超过30%。

在省市区三级财政的支持下,苏州建立了多层级的风险补偿资金池。苏州每年数亿的金融改革专项基金中超过70%的份额也逐年注入了信用保证和小微贷基金池。多层次的共同风险补偿资金池又为创新多主题的特色贷款产品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陆续开发了面向拟步入量产阶段生物医药企业的“扎根贷”,面向基础企业、重点企业、拟上市企业的“苗圃贷”,面向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产业化、技术改造的“知识贷”,通过海关数据信用支撑、面向广大中小微进出口企业的“关助融”,面向制造业“高原产业”的“先进制造贷”,面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项目的“绿色智造贷”,面向因为疫情暂时受困的中小微企业的“战疫贷”等等。

整合了以上金融创新产品的苏州工业园区“园易融”网上平台2020年3月开通,当年年度访问量就达到5万次,贷款总额达到93亿元。该平台两年来已经累计受理1811家企业的7448笔融资需求,支持各类金融企业为1735家企业授信392亿元。

这些基于制度创新的贷款产品,以数亿元的财经资金撬动数百亿元的发放贷款,从多维度为数千家中小科创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三) “线下+线上”联动,发挥政务服务政策服务器作用

苏州的各级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放管服”改革,通过帮助企业进行各类网上申报,积累了对辖区内绝大多数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运营状况的电子面板数据,然后再结合政府征信平台、银行评审系统、海关数据、社保数据、水电部门记录等,就能对企业进行精准的“企业画像”,构建以征信数据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

这种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最大层面上筛选掉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不良企业,减少政府各级风险补偿基金池的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筛选出优质企业,通过发挥政策服务器功能,为企业主动提供优惠申报等政务服务,大大改善了地区的营商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公共服务大厅内部

例如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492家,新增上市企业12家,39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或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同时,苏州已经建立大数据局,进一步整合金融、市场监管、税务、社保、海关、司法、水电等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搭建地区性的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发挥行业协会、民间商会、工商联等在银企对接中的桥梁作用,争取在信息搜集、客户筛选、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成效。

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能帮助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获取有效的征信信息,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审批,再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控制和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管,有效地推动了苏州的融资活动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四) “产业+基金”联动,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苏州以市区两级国有金融控股集团为主导创建直投基金,并联合国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创建母基金,吸引了大量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创新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

例如,苏州市相城区以直投基金扶植优质产业招商实现“基金带项目”;通过母基金注入区域内优先发展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基金跟进,实现“项目带基金”。

通过以上的方式,苏州各产业园引导成功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千亿级产值的先导产业。

(五) “债权+股权”联动保障财政持续收益,为科创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

近年来苏州地方政府通过建立财政直投的各类产业基金和创业基金,对多年支持的科创企业在上市培育期,通过多方谈判的融资协议以不超过20%股权份额的形式参与其发展,并在企业上市后根据事先的协议退出市场,所获得的溢价收益再反向支持地方财政。

同时,政府财政主导的以小股权带动大债权的投贷联动能获得银行内部的支持,除了带动科技贷款外,还相应推动了众多的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和再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典当行和商业保理公司的业务发展,为广大中小科创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

(六) “无形资产+金融”的融资方式创新,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各方重新认识企业资产的范畴,将知识产权、企业供应链地位等无形资产纳入资信考核。

从苏州的调查结果看,近17%的企业从银行获得了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占比超过了5%,反映出银行在传统抵押、担保方式之外,在逐步探索科技金融、供应链融资等新兴业务模式,以匹配不同特点企业的融资需求。

通过各类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例如苏州高新区实体科创中小企业的年平均贷款利率3.85%甚至已经低于了一年期理财产品4%左右的水平;而某家新材料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发行了知识产权质押创新创业债券,通过“债券+贷款”组合将融资的年化综合成本降低到了2.7%。

以上苏州的实践经验,可以说逐步完善了当前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关注 | 园区荟 

来源 | 长江产经智库(YangtzeIDEI) 

更多相关内容

更多相关内容

猿巴巴_商业服务平台精选

更多精选内容